Category: 國際學校
為人類社會奉獻
香港國際學校的創校人中,有一位名叫梅爾文.馬汀.祈士克(Melvin Martin Kieschnick)的路德會傳教士。他來自美國德州中部的黑地草原(Blackland prairies),1960年代定居香港,擘劃了一所學校應具備的幾項關鍵特質。這位大家口中的「梅爾」今年稍早描述了這些特質。
他說:「學校應該關心兒童的全人發展,以體育、活動與性格發展為主,打造一套嚴謹的大學預備課程,從幼兒園到12年級,採用美國教育課程,後兩項在香港是首例;並信奉基督教價值觀。」梅爾基於此一理念,協助一群商界領袖與其他社區成員,創立了亞洲地區相當創新的學校,而此一創始精神迄今仍是香港國際學校的教育方針。
梅爾回憶,70年前香港是一個霓虹閃爍的繁華商港,對於服務的心態有別於今日。
「那時候大多是『上對下』的心態,志工高高在上,受幫助者屈居在下。」梅爾數月前提及。
因此,他希望這所新的學校能彰顯馬丁路德的教義,讓學生及踏出校門的學子真心服務有需要的人。
「路德會強調我們因恩典得救,因此要服務他人。這麼做不是為了回報,而是單純效法基督精神,因為基督為世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在接下來的60年裏,香港國際學校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從教師、校友到志工,無不體現服務的精神。潔拉.塔伯特(Zella Talbot)與馬丁.施密特(Marty Schmidt)即是如此。過去30年來,潔拉協助學生成立「互動社團」,夫婿馬丁推廣「人文行動」課程。這些後來在校友調查中經常被提及。同為鮑伯.克里斯汀年度校友(Bob Christian Alumni of the Year)得主的戴斯蒙.朱(Desmond Chu,1991年)與潔絲敏.劉(Jasmin Lau,2008年),將自己成年後仍能持續服務,歸功於馬丁與潔拉這些老師的啟發。
但問題是,學校數十年來提供學生服務的機會,但多限於師生個人的收穫;由於缺乏統一的目標與逐層傳遞的觀念,學習成效並不一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校方今年新增服務學習專員一職,依據全球最佳實例,設計、發展、執行一套全面性的服務學習架構。
加強承諾
新職由琳賽.恩斯特(Lindsay Ernst)擔任。她曾任職香港大學,新接任法學院的人權體驗學習講師及人權法法學碩士課程的聯合主任,曾參與過眾多教學與社區服務,為香港律師事務所與非政府組織提供司法教育與培訓的諮詢服務。她的三個兒子弗瑞德(2026)、奧古斯都(2028)與瑞格斯(2029)都是香港國際學校校友,因此除了專業所長之外,她對這職位懷抱極大熱誠。
「身為專業人員,我相信服務學習能為各年齡層的學生帶來正面的影響;作為一位學生家長、投身學校使命與社區長達十餘年,我更樂見校方深化對服務學習的承諾。」
不論是香港國際學校或其他學校,新增職位多靠調漲學費來支應。然而,這項新職將由梅爾.祈士克服務學習專員捐贈基金(Mel Kieschnick Service Learning Coordinator Endowed Fund)資助。
就好比大學講座或捐贈講座,這個特殊的基金會接受重視服務學習人士的捐款,而不以學雜費為資金來源。
多虧了這項種子捐款,香港國際學校將與其他有遠見的捐助者和基金會密切合作,達成積極的籌款目標,金額為4千萬元港幣,以確保為服務學習專員一職延攬優秀專業人才,而不必調漲學費。
換言之,這項新職將協助建構一氣呵成的工具、內容和經驗,讓香港國際學校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懂得「貢獻社會」的真諦。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kis.edu.hk/admissions